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课时特训答案浙教版

  • 发布时间:2022-04-21 08:59
  • 来源:帮帮职校采编
  • 浏览量: 188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 课 俄国十月革命
知识要点
布尔什维克 武装起义 工人士兵苏维埃 人民委员会 无产阶级 土地法令 莫斯科 社会主义 国际社会主义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 解析: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俄历10月)。
2. B 解析: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了沙皇专制统治。
3. B 解析:十月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任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 A 解析:1917年11月,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附近,伴随着“阿芙乐尔”号上的炮声,俄国十月革命中起义的工人、士兵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猛攻。
5. 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方案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方案。
6. A 解析:注意“及时”一词。苏联的成立时间是1922年,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
7. C 解析:经过3年(1917~1920)的艰苦战争,粉碎了来自国内外的*武装干涉。
8. C 解析: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势力猖獗,被*的资产阶级政权组织各种武装力量破坏新生政权;国际上,帝国主义集团一方面出兵直接侵犯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力量。
9. B 解析: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10. C 解析:十月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
11. D 解析:4幅图从左至右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宁。
12. C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发生的催化剂。
13. D 解析:二月革命*了沙皇专制统治,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14. C 解析:A、B、D三项均属于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的相同点,而*资产阶级统治是十月革命的特点。
15. C 解析: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A项指巴黎公社,B、D是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马克思、恩格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问题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问题三: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
问题四: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成功实践,经历了曲折的斗争。十月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
17. 问题一: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
问题二:列宁。马克思(列宁)主义。
问题三:成立中国,创立黄埔军校,举行南昌起义,等。
拓展与研究
问题一:会议或代表会议。十月革命。
问题二:中国的苏维埃政权构成阶级中多了农民阶级。因为两国的国情不同。
第 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知识要点
新经济方案 苏维埃社会主义 集体化 新宪法 重工业 农业 轻工业 生产积极性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C 解析: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方案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方案。
2. D 解析:新经济方案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它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 A 解析: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方案向新经济方案的过渡。
4. C 解析:列宁1924年去世,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28年。
5. C 解析:苏联的成立时间是1922年。
6. D 解析: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4个加盟共和国。
7. D 解析: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从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8. A 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方案到新经济方案再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9. C 解析: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10. B 解析: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与农业、轻工业比重失调。
11. B 解析:根据新经济方案,农民交完粮食税后,余粮自己支配,生产积极性提高。
12. D 解析: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工业化。
13. C 解析:从食品店只卖肉而不卖牛奶可看出其体制的僵化,同时也说明苏联物资缺乏。
14. C 解析: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15. B 解析: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案。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开展工业革命(或: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
问题二:美国、德国。
问题三: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衡。
问题四: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或:工业水平落后)。制定和实行了“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问题五:实现工业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发展工业;从国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等等。
17. 问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方案(或:余粮征集制)。实施新经济方案。
问题二: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问题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的作用,允许自由贸易。
问题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根据本国的国情;等等。拓展与研究
问题一:苏联。
问题二:1949~1952年,我国忙于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无暇开展五年计划。1963~1965年,为“大跃进”后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五年计划推迟。
问题三:略。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知识要点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 华盛顿 九国公约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 解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2. A 解析:凡尔赛会议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会议。
3. A 解析: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加以限制;还签订了同其他战
󰀔
败国的条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4. B 解析:这次会议由英、法、美操纵。
5. D 解析:这次会议由英、法、美操纵,会议焦点是如何处置德国。
6. A 解析:《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7. D 解析:国际联盟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而且它的设计不尽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各国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国联”走向破产的境地,最后被联合国取代。
8. A 解析:《联合国家宣言》是反法西斯国家联盟签署的条约。
9. B 解析:华盛顿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10. C 解析: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日美矛盾尤其激烈。
11. D 解析:(略。参考教材内容,厘清事件逻辑关系。)
12. A 解析:《凡尔赛和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激发了德国的仇恨。
13. A 解析:美国是此次会议的胜利者,取得了和英国同样的海军力量比例规定,又抑制了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的势力。
14. C 解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5. C 解析:会议上,中国的外交人员进行了坚决斗争,这正好适合英美对日的外交方案,英美以此为借口向日本施加压力使得中国收回了山东主权。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1919年。德国。
问题二: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问题三:有道理。如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收回山东权益,但巴黎和会却规定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由日本继承。
17. 问题一:巴黎和会。1919年。
问题二: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问题三:日本。
问题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拓展与研究
问题一: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后来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巴黎和会,从
而有资格提出收回山东权益的主张。
问题二:刻苦学习,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等。(言之成理即可。)
第 课  经济大危机
知识要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国家 干预和指导 宏观控制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B 解析:1924~1929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缓和,关系稳定,为和平发展提供了前提。
2. C 解析: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导致购买力不足,供大于求;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3. C 解析:经济危机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4. C 解析:1929年10月29日,这天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
5. C 解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6. B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
7. D 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是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8. A 解析:兴办公共工程可以吸纳失业工人就业。
9. C 解析:《国家工业复兴法》出台后,罗斯福发布了第三次“炉边谈话”。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劳动群众对此热烈响应,全国范围内支持复兴运动的*接连不断。
10. D 解析: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后来被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借用。
11. C 解析:在政治上,罗斯福新政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12. A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促使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
13. A 解析:减少农产品供应,提高产品的价格。
14. B 解析: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15. A 解析:新政的中心措施是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列宁——实施新经济方案。罗斯福:实施新政。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问题二:列宁——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罗斯福——全面加强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问题三:列宁——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问题四: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改革要进行制度创新,注意计划(或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等等。
17. 问题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问题二:新政。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问题三:否。五年计划,计划经济。
问题四:要善于吸取先进的文明成果,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拓展与研究
煤并不是真的太多了,而是当时的消费者没有那么高的购买能力,因此显得“太多”。购买力过低导致商品销售不畅,资本家为维持利润大幅裁员,工人失业后购买力更加下降,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危机愈演愈烈。(言之成理即可。)
第 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知识要点
世界经济危机 希特勒 国会纵火 军部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 解析: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世界经济危机肆虐的时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国内法西斯势力抬头,它们对内*,对外侵略扩张。
2. D 解析:帝国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3. C 解析:1922年10月墨索里尼指挥法西斯徒进军罗马,发动*并夺取政权。
4. A 解析:希特勒于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该于次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即纳粹。
5. D 解析: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现代化改革运动。
6. D 解析:“国会纵火案”目的是打击德国和进步人士。
7. B 解析:德、意、日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即轴心国集团。
8. C 解析:(略。参看教材第26页。)
9. C 解析: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
10. A 解析: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11. A 解析:与德国相比,日本的主要特点是:军部是通过对内发动政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统治的。

好消息:广东地区未达到普高分数线的同学,可点击下方按钮咨询客服,就有机会报读高职高考班,获取职校报考全日制大专、本科名额!

在线咨询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期末复习计划
下一篇: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教案

猜你喜欢